close

文溫德斯為當今最負盛名的德國導演(圖/網路)

提到德國電影大師文溫德斯﹙Wim Wenders﹚,他在八十年代真的是赫赫有名的大師級人物,三大影展的得主:坎城金棕櫚、威尼斯金獅,外加柏林榮譽金熊獎,幾乎三大最高榮譽都到手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份子或是文藝青年,都以他為崇拜的對象,不管看懂還是只是進戲院打瞌睡,反正聊到歐陸名導,他一定會是前幾個被說出來的一位。他的地位要怎麼形容呢?有個例子可以說明。話說當年大導演李安的《臥虎藏龍》風靡世界, 就連文溫德斯都極為欣賞,所以他親自寫信給李安表達讚許之意,當李安收到文溫德斯的信時,不可置信的說:「是文溫德斯耶!」。這樣大家就可以知道他在影迷或電影工作者心中的地位了吧。

以《巴黎德州》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圖/網路)

溫德斯堪稱國際地位最高的德國導演之一,而且他也曾身兼歐洲電影學院﹙就是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的主辦單位﹚的主席,並與藝術電影巨匠荷索(Werner Herzog)、同志名導法斯賓達(R.W. Fassbinder)並稱「德國新電影三傑」。溫德斯的作品融合了好萊塢電影的形式與類型,但卻也有著強烈的自我調性,電影當中常存在著二次大戰後德國對於生活中無法抹去的美國文化的矛盾情結,他曾表示:「探索德國的美國化現象是我電影的底層思維」。溫德斯對美國文化的影響與憧憬,源於他小時候對於美國音樂與電影的愛好,讓原本人生規劃從事神職工作的他,因為對美國流行文化的熱愛而放棄原先的志向。後來溫德斯在弗萊堡﹙Freiburg﹚大學修習醫學和哲學,之後卻中斷了學業,他想要成為一名畫家並在巴黎修習繪畫,1967年他回到德國,進入慕尼黑電影大學(Hochschule für Fernsehen undFilm München,HFF Munich)就讀,1970年他拍了的第一部劇情片《夏日遊記》(Summer in the City,1970)。

《愛麗絲漫遊記》(圖/網路)

之後溫德斯皆連拍了敘述年輕記者帶著小女孩從美國到德國的返鄉旅程《愛麗絲漫遊記》﹙Alice in the Cities,1974﹚、改編自歌德小說《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描寫主角逃離家鄉的《歧路 ﹙又名:邂逅﹚ 》﹙The Wrong Movement,1975﹚及最著名的《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1976﹚,統稱「道路三部曲」自此建立了他「公路電影」的形象。

沉靜抒緩的《公路之王》(圖/網路)

其中的《公路之王》是部黑白片,描述一名放映機技師Bruno開著大卡車在德國鄉間的戲院四處維修,途中結識了一個自殺未遂的醫生Robert,之後兩人一同在德國鄉間巡迴,並眼睜睜看著德國電影的沒落衰退跟美國文化的強勢入侵…。影片曾獲坎城影展費比西影評人獎。《公路之王》是一部沉靜抒緩的作品,揚棄傳統劇情片的戲劇性營造,用荒漠的公路,強調人性的焦慮疏離與孤寂感,並保留他一貫的主題「探索德國的美國化現象」。

「雷普利系列」改編的《美國朋友》(圖/網路)

1976年,溫德斯於成立「公路電影製片公司」(Road Movies Filmproduktion Inc),之後1977年的《美國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1977﹚真正讓溫德斯知名度大開。這部根據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懸疑小說「雷普利系列」第三本《雷普利的遊戲》﹙Ripley's Game﹚改編的電影﹙之前麥特戴蒙主演的《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就是此系列改編的﹚,描寫一位染病將死的畫框工匠Jonathan和他的美國朋友Ripley間彼此利用的友誼關係…。飾演Ripley一角的是美國演員丹尼斯哈潑(Dennis Harper)﹙就是《捍衛戰警》﹙Speed,1994﹚中的大壞蛋﹚。雖然這是美國小說改編,但溫德斯以歐洲觀點來拍攝,雖然不得原著作者的認同,但別有作者獨立的敍事觀點。

以《事物的狀態》拿下威尼斯金獅獎(圖/網路)

1978年導演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看了他執導的《美國朋友》,特地邀請溫德斯到美國執導《漢密特》﹙Hammett,1978﹚,但在拍攝期間兩人的合作並不契合,後來溫德斯把在拍《漢密特》時的感想創作了一部《事物的狀態》﹙The State of Things,1982﹚,劇情描述一組電影工作人員來到葡萄牙海邊,計畫重拍美國B級片之王羅傑柯曼(Roger Corman)的名作《世界末日》﹙Day the World Ended,1955,﹚,沒想到在拍攝中途投資人發生了狀況…。電影真切地反映了B級電影在拍片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與荒謬,以及溫德斯個人至美國拍片時在文化上的衝擊,本片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羅傑柯曼本尊也特別在片中客串演出。

迷人的《巴黎德州》為他公路電影的代表(圖/網路)

後來溫德斯開拍了他至今最知名的作品《巴黎德州》﹙Paris, Texas,1984﹚。本片是美國知名作家山姆謝普﹙Sam Shepard﹚所寫的劇本,影片開始是個落魄男子漂泊在美國西部的一片蒼涼荒漠中,但不知道要走去哪裡。而片名《巴黎德州》指的不是法國的巴黎而是德州的一個城鎮,談的是一個男子自我放逐後與家人重新建立情感的電影。這部作品將溫德斯的公路電影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呈現人際間的疏離與自我放逐,瀰漫一種感傷的詩意美學影像呈現極為迷人。

《巴黎德州》中著名的隔鏡重逢(圖/網路)

影片最經典的是後段男主角跟久違的妻子隔著玻璃溝通,恰似銀幕原理般的交流。片中雷庫德﹙Ry Cooder﹚令人神迷的吉他撥弦,將影像與音樂完美結合,且交織出抒情動人的篇章,當年並嬴得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一代電影大師的地位幾已確立。

絕美如詩的《慾望之翼》(圖/網路)

之後溫德斯返回德國拍攝德國片《慾望之翼﹙又名:柏林蒼穹下﹚》﹙Wings of Desire,1987﹚,影片描述天使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凝視觀察人們,並深入內心傾聽人的心聲。天使達米爾對這種日子感到乏味,他希望能夠感受那種真實的七情六慾,無意間他愛上了馬戲團的表演者,決定下凡體驗…。

探索人神之戀的《慾望之翼》(圖/網路)

本片以黑白畫面處理神的世界,而以彩色影像來呈現真實的人間氣息,電影充滿著導演哲學式的人性辯證,鏡頭運動流暢圓滑,象徵天使輕靈般的自如游走,人與神的交會,在溫德斯的手上散發出溫煦的光彩,用如詩如畫來評價本片一點也不為過。溫德斯以本片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後來好萊塢也翻拍成《X情人》。

嘗試科幻題材的《直到世界末日》(圖/網路)

之後溫德斯恢復喜愛的「公路電影」主題且嘗試科幻題材,並邀請了眾多大明星例如威廉赫特﹙William Hurt﹚、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山姆尼爾﹙Sam Neill﹚等,拍攝的《直到世界末日》(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1991),影片再藉由一顆核子衛星的失常,造成世界末日的危機,呈現對現代科技文明的省思,導演帶領觀眾橫跨了四大洲、7個國家、20個城市,這部後現代風格的電影,有著更重份量的流行樂,呈現影像紀錄的一種溝通思考,不過反應平平,之後溫德斯又重剪了五小時的導演版。後來到了1993年,溫德斯開拍了經典作《慾望之翼》的續集《咫尺天涯》﹙Faraway, So Close,1993﹚,描寫另一位天使卡西爾也下凡來幫助人類,所以他讓親人得以重逢,並破壞黑幫商人私藏的軍火與色情片,但最後死於槍下…。

延續經典的《咫尺天涯》(圖/網路)

雖然最後以馬戲團的纜繩如天使般空降,解救小女孩那場令人印象深刻,溫德斯穩當的敍事技法依舊,運鏡的流暢也依舊,但影片的原創性及手法上卻不如首集,節奏也略悶,不過最可惜的還是收尾的黑幫戲路急轉至商業元素,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是過譽了些。

自喻為最具娛樂性的作品《里斯本的故事》(圖/網路)

接下來溫德斯再度拍攝一部音樂電影《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1994﹚,敍述一位錄音師因導演好友的請求到里斯本去進行錄音工作,但好友因故而失蹤,但他仍依其所託,自行展開了錄音的工作,最後感動了好友,共同完成了創作。電影無論是敍事方式和風格與以往都略有改變,較為輕鬆恣意,是初次觀賞者的入門首選,並被溫德斯自喻為最具娛樂性的作品,影片的另一個成就,就是介紹了葡萄牙聖母合唱團(Madredeus)的動聽的天籟樂音讓世人知悉。

之後的《在雲端上的情與慾》﹙Beyond the Clouds,1995﹚則是當時已82歲的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復出之作,並在溫德斯擔任執行導演的協助下,完成這部電影。電影分成四段結構,描述一位導演至各地尋找創作靈感的過程。影片內容探索男女情愛與寂寞,但過於晦澀,嚴格來說是安東尼奧尼的作品。兩位電影大師在片廠時常有磨差但卻又折服於彼此的才華,事後溫德斯還將拍攝過程寫成『和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Die Zeit Mit Antonioni﹚一書。

探討媒體暴力的《終結暴力》(圖/網路)

1997年溫德斯又到美國拍攝英語片《終結暴力﹙又名:暴力啟示錄﹚》﹙The End ofViolence,1997﹚是溫德斯嘗試新科技的題材,探討著廣設監視器與媒體暴力的問題,影像呈現別具新意,也獲得了德國電影獎的最佳導演。後來溫德斯繼《尋找小津》﹙Tokyo-Ga,1985﹚、《都市時裝速記》﹙Notebook on Cities & Clothes,1989﹚之後再度嘗試紀錄片題材的《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1999﹚則是台灣觀眾最為熟知的溫德斯作品。

古巴國寶樂手的精采演繹樂士浮生錄》(圖/網路)

溫德斯平實到幾乎單調的影像手法,將幾位古巴國寶樂手的悠遠生平娓娓道來,並將古巴與美國間的長久以來的愛恨情仇滲入其中。不過最精采的還是以伊布拉印飛列(IbrahimFerrer)為首的幾位老薑級樂手的動人演繹,沒有他們這些老靈魂的血肉注入,本片應該就只剩枯寂的軀殼了。本片也替溫德斯獲得了唯一的奧斯卡提名。

光怪陸離的人間縮影百萬大飯店》(圖/網路)

後來溫德斯又回到英語片的拍攝,《百萬大飯店》﹙The Million Dollar Hotel,2000﹚由大明星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主演,劇本是由偉大的搖滾樂團U2的主唱Bono構思而成。敍述的是住在洛杉磯大飯店的一群邊緣人,發生的光怪陸離的人性故事,影片從故事從主角自百萬大飯店的頂樓一躍而下開始,以大飯店式的架構彷彿人間百態的縮影,充滿世紀末的氛圍,處處有著溫德斯耽美詩意的作者印記,跳樓自殺一幕慢鏡,相當震撼。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

美國西部的救贖旅程《百萬大飯店》(圖/網路)

2004年,溫德斯繼續拍攝了《別來敲門》﹙Don't Come Knocking,2004﹚,這部再度與山姆謝普合作的作品,一部融合了他擅長的公路電影與家庭通俗劇講述一個過氣明星尋找未曾謀面的兒子,展開的一段自我救贖的旅程。溫德斯精鍊嫻熟的敘事手法深刻呈現主角的孤寂的心理層面,奧斯卡影后潔西卡蘭芝在片中有精采無比的演出。他這幾年陸續有作品產出,包括2008年《巴勒摩獵影》(Palermo Shooting)、2011年《碧娜鮑許》(Pina)、2014年《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2016年《戀夏絮語》 (Les beaux jours d'Aranjuez)等作品。

arrow
arrow

    Alan 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