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虐心的愛戀史詩,情感波濤糾結,創作者的情感滿溢到敘事外,如此真切的苦戀,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拍的出來,這片將類型電影深刻展演,私密探索、情愫懵懂、曖昧試探,在眼神流轉間有了命定的義無反顧,令人動容。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

電影由柳廣輝導演,編劇與監製爲瞿友寧導演,就如上述,兩位創造這將各自的親身經歷添加改寫,以情感面來說的確可以感受到那種往昔追憶的真誠。《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絕對勝過台灣過去同類型的《孽子》(電影版)、《盛夏光年》、《女朋友,男朋友》,這點其實是很難得的成績。片中充滿大量「水」的意象,開頭初次碰面的泳池、擦槍走火的浴室、澎湖戲水、大雨紛飛的電話亭,用「水」的流動來代表情感流動,柔情似水、是雨也是淚。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7

電影充滿費心營造的影像世界,雖然的本身稱不上無缺無憾,認真覺得電影其實可以不必硬要綁住解嚴時代、黨國教條,為了所謂時代格局做擴大,這部分反而有點力有未逮。至於性別壓迫霸凌的部份也是處理的未盡出色,霸凌受歧視的橋段設計,是敘事上的一種「威脅感」的戲劇張力來源(就像是《斷背山》中用話語描述同志牛仔因身分曝光,下體被綁住讓馬拖行的戲中故事,來作為男主角心中出櫃的恐懼),對於做為同志電影來說更是如此,但本片還是有些簡單化這部分的戲劇呈現,是有點可惜。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6

另外,編導對於自我回憶或是創意上的不捨游移,造成有些部份稍嫌突兀(亦有可能是後來素材內容剪裁取捨的關係)。我認為以本片的故事題材與演員質感,是可以在描繪情感流動中更加自然日常,就像是題材類似的巴西片《愛情的模樣》那種不著痕跡的同窗情誼過渡到兩情相悅的自在細膩,或是本片也有致敬的神作《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那種舉重若輕、行雲流水的曖昧試探、情感啟蒙與徬徨糾葛。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8

或許前面的講法有些嚴苛,只是某些部份還是不能不提出覺得可惜的地方。但至少電影還是做到了通俗劇情片少有的渲染力,是有打動人心的能耐。攝影、配樂都是加分所在(除了原創音樂侯志堅,傳統民謠「Danny Boy」也是用的很對味)。但成功主要原因是因為這片的兩個男主角(曾敬驊、陳昊森)選角無敵玩美,顏值吸睛,一放一收、青春炙熱、氣息鮮活。曾敬驊的鮮活精準、眼神勾人,陳昊森全情投入、情感濃烈,是他們的演出讓電影到了另一種層次,彌補了某些缺憾。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5

從他們的互相吸引,到第三人介入的微妙變化,擦槍走火的衝突,浴室戲、家中衝突、電話思念,有著高濃度的情感提煉,尤其是阿漢家中戲那種逼迫壓抑、愛憎交錯、痛徹心扉,再看還是很震撼,是那種演到讓人一口氣凝結在胸口的抑鬱苦澀,非常揪心。兩個主角那種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轉了好幾層的心理表達,其實相當細膩。幾乎從未有台灣同志電影的男演員有演到他們這樣的合拍度與生猛力道,是光芒所在,耀眼燦爛。電影成就了他們兩個,他們兩個也成就了電影。

 

*****重刷後補充*****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該講的之前都講完了,這次可以聊一下大家對角色的轉變疑惑。

1. 為何Birdy 明明喜歡阿漢,卻去交女友班班?Birdy 身為一個轉學生且是同儕中的異類,他或多或少跟好學生阿漢不一樣,他是被霸凌角色,因為他知道他可能會害到阿漢,所以他跑去交女友跟其他男生一樣,也刻意疏遠阿漢,因為他知道兩人繼續下去會很慘(或許這也是他從他校轉學來的某部分原因)。也是因為Birdy 複雜的家世背景(看看電話那場戲背景的酒櫃、匾額),地方大佬的傳統家庭。 

2. 浴室戲是極重要轉折,它是Birdy刻意交女友推開阿漢後,彼此情意(欲)的正式流露,不肯轉過身的Birdy或許身體當下很誠實了(?),所以阿漢往下摸是發現Birdy已有反應,才(故意)幫他打。而他在阿漢的主動下,彼此給出彼此想給的,而後的難過,或許因為為何要這樣躲藏著愛意,也是之前刻意的壓抑躲避的痛苦,兩人無奈的淚水是種無語問蒼天的心境。

  

3. Birdy去阿漢家中逼出櫃,其實倒不是Birdy逼阿漢出櫃,而是他覺得阿漢真的沒有要放棄對他的愛(這會讓兩人陷入深淵的危險關係),覺得要做到最絕,逼阿漢變正常,Birdy才是內在最痛苦的人(也是曾敬驊這個角色其實最難演的原因,他要顧及多面向,且外顯與壓抑並存),所以當Birdy跟阿漢說「你可以不要是咖仔嗎」你可以看到Birdy的眼眶流下淚水,被推開時仰天忍悲。

4.所以之前阿漢說Birdy如果當導演,他要幫他寫電影主題曲。後來電話久別重逢,阿漢放了首自己寫的歌,因為他說每個人的初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其實就是在講他與Birdy間的故事,他與Birdy的史詩電影。

5. 成年後的阿漢、Birdy 三十年後再見,彼此說出的「晚安」(我愛你)才會這麼感人,因為這是兩人首次當面說出愛,兩人在道別的台階上互說了數次「晚安」,幾乎把三十年的思念說盡,離情依依,鏡頭移到外面,年輕的曾敬驊、陳昊森出現,彼此唱著主題歌,歌聲稚嫩,但是將電影壓抑到後來的情緒完全釋放。

所以說電影最後的兩人的唱歌是一種補償,他們曾經有無慮的時光,但應該未有情歌合唱的甜蜜時刻,最後的似真似幻調適了前面的苦澀,了卻了已成年變老的兩人,某些心願,所以當鏡頭從成年版Pan到年輕版角色的方式,有種內心想像的氛圍感(參雜過往回憶與如果現在的想像)。

  

圖片來源: 氧氣電影/索尼影業

arrow
arrow

    Alan 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