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試片(四):《陽陽》

導演:鄭有傑 CHENG Yu-chieh
2009 / Taiwan / 35mm / Color / 112min

本片是李安、李崗的「推手計畫」第一部。敘述中法混血兒陽陽從未見過法籍生父,面對母親再嫁,學姐成為自己的姊姊,兩人還愛上同一個男生時,總在身分認同裡困擾的陽陽,在種種衝突掙扎之中,該如何繼續奔向自己的未來之路?

這部電影的開場戲就是女主角陽陽之母(于台煙),改嫁的婚宴之日,而女主角陽陽卻先躲在化妝室裡發洩哭泣,但下一秒她馬上轉換成旁人都看不出的歡喜無憂,還能從容地招呼賓客。導演在這場戲十分明確的展示主角對於自身情感的兩面性,受限於環境所迫,她似乎相當習慣偽裝﹙武裝?﹚自己,而父不詳以及混血兒的先天外在條件,卻也是她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所以當之後父親對她說的那番話「從今天開始,我會你當成自己的女兒對待,但是在學校裡,你不准叫我爸爸,我是你的教練。」之類的話,更顯現本片對於「身分認同」的著墨。

其實電影好看的也是前半部,飾演姐姐小如的何思慧,從接納彼此、相親相愛的好姐妹到漸漸發現自己的一切快被陽陽所奪走時,所產生的對立敵視。田徑場上的輸贏靠的是實力,其實怨不得別人,但感情上的輸贏,任誰都無法不計較,所以小如發現自己的男友竟然對陽陽有所遐思,甚至還發生關係時,在大的理智也會被妒火給燃燒殆盡。三角習題的拉扯以及家庭關係的微妙詭異,都是本片值得稱譽之處。

尤其是一幕陽陽被姐姐小如陷害,絕望傷心離家後,她搭上計程車,窗外的鏡頭是站前新光三越大樓對照著101大樓,感覺宛如是兩位遙遙相對的競爭者般,這幕非常微妙的影像構圖,像是為影片前半段所強調的對立,畫下驚人的一筆。

所以這部片其實可以分做兩部分來看,前半段是女主角陽陽隨著改嫁的母親進入別人的家庭,而跟新姐姐在「父愛」、「男友」、「田徑場」上的多方競爭關係,而一場場殘酷的姐妹情仇,也不停上演,而另一半則是脫離家庭進入社會的大染缸,在職場上的努力與掙扎,像是小明星奮鬥記。兩者的戲劇張力其實各有不同,鬆緊也不一,但不變的主軸還是張榕容飾演的陽陽,對自我身份的認同與壓抑,而本片也像是為她量身打造般的契合,彷彿她就是劇中人,無論是一顰一笑還是失控落淚。



可惜進入職場後,陽陽與經紀人間的曖昧關係,處理的就沒有前半部來的突出,部分原因是因為飾演經紀人的男演員黃健瑋,無法表現出愛在心裡的壓抑層次,與張榕容也沒有產生足夠的化學作用,感覺只是女主角一個人的獨角戲,而幾幕雙人舞蹈以及黃健偉與張睿家的爭執扭打,其實也可以在剪裁得再俐落一些。

而本片具風格化的動態攝影,也值得注意。我們知道在八十年代台灣新電影時期,那時如侯孝賢之輩的導演喜愛將鏡頭固定,讓故事在鏡頭前自然展演,例如《風櫃來的人》兩群少年打架,只見他們一下出鏡一下入鏡,而鏡頭依然不動如山,創作者所要強調的是寫實,不以過多的攝影機運動與剪接來營造戲劇感。

但是本片卻是反其道地動個不停,攝影師包軒鳴靈活自如的肩上、手持攝影,不停跟拍穿梭於角色之間,跟過去一樣是長鏡頭,但他們選擇難度更高的一鏡到底的動態攝影。這樣的效果顯得更為寫實化,觀眾像是身旁的路人或是更貼近的窺視者,跟者角色一起面臨未知的情節變化。只是另一個問題是,不同的攝影機運動可以傳達的不同意義,而本片彷彿是以一招套用全部,某些時候反而會失去鏡頭語言所表達的特定感受


最後不得不提女主角張榕容,她在高難度的長鏡頭考驗下,將角色的雙重多變的內心戲,表達的淋漓盡致,多場情緒流瀉的哭戲表現地相當深刻,她驚人且傑出的表演是我認為今年為止,華語電影中女演員的標竿,她進步幅度跟去年的《渺渺》相比,可說脫胎換骨不可同日而語了。

圖片資料來源:台北電影節 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 Chu 的頭像
    Alan Chu

    Alan的影劇娛樂閒聊

    Alan 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