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電影金像獎(Hong Kong Film Awards)被譽
為香港電影界的最重要的獎項,與台灣電影金
馬獎和大陸電影金雞獎並稱為華語電影三大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辦於1982年,初期由《香港電影雙週刊》雜誌所創辦,
這是從《電影雙週刊》每年的影評人評選年度十大華語電影開始而擴大

規模舉辦,香港影人有鑒於台灣有金馬獎,而華語電影的首善之區-香港,
似乎也該有個電影的專業獎項。所以開始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舉辦,
目的是透過更實際的頒獎形式,來表揚優異的電影工作者,
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團結與繁榮。
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主要獎項。

之後,加入各電影工會組織,後來更成立了常設的籌委會,
隨著多個電影專業團體先後加入協會,
提高了香港電影圈對於金像獎的認受性及參與感。
自此頒獎典禮愈趨盛大,逐漸成為香港電影界的年度盛事。
1994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成「有限公司」,
營運獨立,收入主要來自於頒獎典禮的廣告收益。
參選資格
他們的參賽資格目前其實有較排外性的趨向,凡在香港作首輪公開放映的香港電影,均自動參選「第二十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但觀眾朋友有注意到嗎,所謂「香港電影」的定義。其實還蠻嚴格的,因為影片必須符合下列其中兩項條件,才合資格被認定為「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的條件:
1.導演須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
2.出品公司須有一間為香港合法註冊公司
3.影片最少有八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為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
以十五個獎項計算包括:監製、編劇、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攝影、 動作設計、美術指導、服裝造型、剪接、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音響效果及視覺效果。(每個工作項目只計算一位香港工作人員;若「原創電影歌曲」的作曲、填詞及主唱多於一位為香港工作人員,亦只會計算其中一位)
而且影片必須是:
1.於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上映。
2.必須是公開售票,以及在一星期內放映不少於五場。
3.影片長度必須是六十分鐘或以上。
4.以三十五毫米菲林放映或數碼放映。
當然規定越明確,也比較不容易有爭議的空間了。
評審制度
早期的評審團由香港電影專業人士擔任,同時邀請世界知名導演、演員擔任評審。最初只設立了五項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男、女演員,以後又陸續增設了其他獎項等,1996年(第十六屆),金像獎制定了新的規則,令人眼花撩亂的制度規則如下:
第一輪評選
1.由「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及「第一輪一百人評審團」投票選出所有獎項的提名名單,票份各佔第一輪總積分的百份之五十(50%)。在各獎項中得票最高的首五名可獲進入第二輪評選。
2.「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是指符合金像獎選民資格及已向本會正式登記者。
3.「第一輪一百人評審團」是由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事務組推薦及邀請的電影業內人士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組成。
4.每個獎項提名以不超過五個為原則,若有兩名候選者分數相同而名列第五位, 則可增加至六個提名名額;若有超過兩名候選者分數相同而名列第五位,則提名名額只有四個。
5.若有演員在同一部電影中,同時獲提名主角及配角,則按得票較高的項目為其提名獎項。
6.如在提名名單內發現有不符合資格候選者,其提名資格會被取消,空缺由下一位得分最高者補上。
7.「第一輪一百人評審團」不能以金像獎選民身份在第一輪中投票,亦不可重疊 為「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但可於第二輪以屬會會員身份投票。
第二輪評選
1.由「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及金像獎十三個屬會會員,聯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選出得獎者。
2.「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是由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事務組推薦及邀請的電影工作者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組成,評審可於第一輪投票時以金像獎選民身份投票,但不能以屬會會員身份於第二輪投票。「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佔第二輪投票積分50%。
3.金像獎十三個屬會會員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可於第二輪中投選其專業獎項(佔積分25%)及其他獎項(佔積分25%)會員可以用多於一個會藉投票,但每個獎項只能投選一次。
4.如有任何屬會會員榮獲提名某個獎項,其於該獎項的投票權會自動被取消,但可以投選其他所有獎項。
5.若有任何第二輪專業評審榮獲提名,則會由香港電影金像獎董事局另行邀請同屆別的電影工作者代替其評審職位。
6.若有任何公司會員其出品之電影榮獲「最佳電影」提名,則該公司會員(即出品公司)、電影的製作公司及發行公司,其於「最佳電影」獎項的投票權會自動被取消,但可以投選其他所有獎項。
7.若有任何公司會員其出品、攝製或發行的電影榮獲「最佳亞洲電影」提名,其於「最佳亞洲電影」獎項的投票權會自動被取消,但可以投選其他所有獎項。
8.每個獎項得分最高的為得獎者,若在同一獎項中有兩名候選者同時得最高分數,該兩名候選者可一起獲得該獎項;若超過兩名候選者同時獲得最高分數,則會由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再在同分的候選者中投票,以選出得獎者。
香港電影金像獎之最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辦了二十多載,也創下了不少歷史紀錄,為大家整理如下:
1.唯一以動作片獲獎的影后:惠英紅(1982年第一屆以《長輩》獲獎)

2.第一位來自大陸的影后:斯琴高娃(1985年以《似水流年》獲獎)
3.最年長的影帝:喬宏(1996年以《女人四十》獲獎時年70歲)

4.最年輕的影帝:梁家輝(1984年以《垂簾聽政》獲獎時26歲)
5.最年長的影后:羅蘭(2000年以《爆裂刑警》獲獎時58歲 但她最出名的角色應該是龍婆)

6.最年輕的影后:林碧琪(1983年以《靚妹仔》獲獎時17歲,她也只有演過這一部電影)

7.第一位連莊影帝:周潤發(1987《英雄本色》和1988《龍虎風雲》)

8.第一位連莊影后:袁詠儀(1993《新不了情》和1994《金枝玉葉》)
9.其他連莊過的演員
女配角-金燕玲(1987《地下情》和1988《人民英雄》)
女配角-馮寶寶(1992《92黑玫瑰對黑玫瑰》和1993《新不了情》)
女主角-張曼玉(1996《甜蜜蜜》和1997《宋家王朝》)
周迅(2006以《如果愛》獲女主角和2007以《夜宴》獲女配角)
10.最年輕的得獎者:吳景滔(2006年以《父子》獲男配角獎與新人獎時10歲)

11.提名最多次的影帝:周潤發(共計:13次男主角)
《等待黎明》、《女人心》、《英雄本色》、《秋天的童話》、《龍虎風雲》
、《監獄風雲》、《阿郎的故事》、《賭神》、《縱橫四海》、《花旗少林》
、《和平飯店》、《臥虎藏龍》、《滿城盡帶黃金甲》
12.提名最多次的影后:張曼玉、張艾嘉(均共計:9次女主角)
張曼玉:《旺角卡門》、《不脫襪的人》、《愛在別鄉的季節》、《新龍門客棧》、
《甜蜜蜜》、《宋家皇朝》、《花樣年華》、《英雄》、《阮玲玉》
張艾嘉:《最佳拍檔》、《上海之夜》、《八兩金》、《阿郎的故事》、
《廟街皇后》、《地久天長》、《20 30 40 》、《海南雞飯》《最愛》

13.唯一並列的演員獎:1983年洪金寶和麥嘉分別以《提防小手》和《最佳拍檔》並列影帝

14.最槓龜者:成龍、劉嘉玲(他們分別獲得過10次和5次提名)
15.獲影帝最多的:梁朝偉(共計:5次)
《2046》、《無間道》、《花樣年華》、《春光乍洩》、《重慶森林》

16.獲影后最多的:張曼玉(共計:5次)
《不脫襪的人》、《阮玲玉》、《甜蜜蜜》、《宋家皇朝》、《花樣年華》

17.獲金像獎次數最多的:張叔平(美術/造型/剪輯共計:11次)

18.獲獎最多的電影是:《甜蜜蜜》(共計:9項)

19.提名最多電影:《臥虎藏龍》、《無間道》(共計:16項)
20.唯一在同一獎項連續三年獲獎的個人:攝影師 黃岳泰
《紫雨風暴》、《不夜城》、《宋家皇朝》
最後,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將於4月13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就讓我們期待誰是最新的紀錄創造者吧。
參考資料:
1.香港電影金像獎官方網站 http://www.hkfaa.com/
2.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