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列車》(Snowpiercer)是導演奉俊昊執導首部好萊塢長片,電影根據Jacques Lob and Jean-Marc Rochette的法國漫畫《Le Transperceneige》改編,它巧妙地運用寓言式的劇情結構,探討社會階層的諸多問題,精準殘酷但喻意深遠,末日列車的每個車廂都呈現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層次隱喻複雜豐富,批判性強烈。一節一節的車廂闖關也有著遊戲般的娛樂性。

劇情故事是敘述一輛載滿最後一批地球倖存者的末日列車已經重覆環繞冰天雪地的地球17次。在列車中卻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在車尾末端區是一群飢寒交迫的窮人,而列車前端區卻是一群錦衣美食享用不盡的精英人士。叛軍領袖寇帝斯(克里斯伊凡 飾演)決定要爭取末端區的生存權利,他策畫利用一場暴動來奪取神祕的殘暴獨裁者(艾德哈里斯 飾演)和其發言人(蒂達史雲頓飾演)所掌控火車命脈的引擎區,首先他要解救被囚禁起來的掌鑰人南宮(宋康昊 飾演),因為他是當初設計這輛列車的人,但是他要求只要叛軍順利攻下一節車廂就要供應他和他女兒毒品。不過計畫也因為橫生枝節的意外變得更加險峻,他們要如何應付這些無法預期的危機…



今年有三位韓國大導演分別交出他們的首部英語電影,金知雲《重擊防線》(The Last Stand ),朴贊郁《慾謀》(Stoker)加上奉俊昊的這部《末日列車》(而這部的監製也是朴贊郁)。以目前來看,各有特色以及發揮所長,而奉俊昊的這部《末日列車》無疑企圖心與規格最大。片中這列擁擠的諾亞方舟很明顯的就是一個社會的典型縮影,列車前段節車廂的優渥舒適貴富區與後段節車廂那油漬骯髒的貧民窟,就是很明顯得的階級差別,前後段就有如社會階層的由自上而下。貴賤富貧的對立差異就像是一切封建獨裁政權的寫照,社會資源被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受欺壓的多數遲早會有反撲的一天。



而這種權貴富人與貧賤窮人間的對立,對抗各種不公不義的人民革命,一向都是任何世代所喜愛的題材,尤其帶有政治和社會寓言性的科幻類型更是如此。從科幻片的始祖佛列兹朗(Fritz Lang)的經典《大都會》(Metropolis)到今年上映的《極樂世界》(Elysium)甚至是最近的狂賣的《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The Hunger Games: Catching Fire)都是這類人民革命的題材。因為太平盛世只是種理想,但有人類就會有階級差異,剝削打壓永遠都在這世界發生。而片中的領導者似乎視列車的生存運作為最高的原則,這輛諾亞方舟列車沒有自然淘汰,所有淘汰犧牲都是人為安排,就像片中說的「這列車就是世界」,不管在哪種環境,人性自私貪婪的野性始終存在。



電影的視覺風格接近有著像似《人類之子》的末日蕭瑟感,美術設計非常突出,末日列車的每一節車廂設計都相當有鮮明的區別性,有蒼翠茂盛的鬱葱溫室,也有像是超大水族箱的壽司吧、歌舞喧囂的夜總會、又有童意繽紛的洗腦式幼稚園教室,還有奢華雕琢有著美髮沙龍、牙醫、三溫暖的享樂包廂每個車像就像是這個世界的某些病態偏差的部份雖然影片在劇情邏輯上還是有過於誇張以及不合理之處(她們怎麼上車的列車實際運作如何維繫其實都沒有交代清楚以及為了突顯偏差現象而用怪異的方式描寫例如「人體零件」)但都瑕不掩瑜了

演員部份,奧塔薇亞史班森(Octavia Spencer)的黑人媽媽依舊好戲延續她一貫的銀幕形象幽默感人影后蒂達史雲頓(Tilda Swinton)飾演末日列車發言人,暴牙黑框眼鏡,講話尖酸刻薄,她將那種貪生怕死的官僚嘴臉演繹的入木三分,是全片最為搶眼的人物。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 Chu 的頭像
    Alan Chu

    Alan的影劇娛樂閒聊

    Alan 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