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 Split )
的確是奈沙馬蘭回魂之作,用幽閉空間的氛圍,強調物種潛能的科幻題材,它比較接近《驚心動魄》的世界觀。而且還有對於希區考克《驚魂記》對於人格分裂描繪的致敬之意。氣氛蠻到位的,情節漏洞也不算明顯,劇本算是紮實的。
導演用動物園做背景,其實就很明顯的強調,人身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會面臨物種演化的考驗(潛能待開發?),分裂的人格彼此就是種權力關係,各性格爭奪的光,象徵黑暗的對立面,積暗成疾,最終入魔。雖然詹姆斯麥艾維一人分飾多角很賣力,但還是不及瓊安伍華德《三面夏娃》那種瞬間高反差的驚嘆感。倒是飾演心理醫生的貝蒂芭克利,竟然就是1976年《魔女嘉莉》的老師,她真的很擅長扮演這種面對異人角色的題材,演技意外出色。
《海洋奇緣》(Moana)
繽紛高彩度的碧海藍天、南國島嶼,在精緻流暢如水似風的畫工表現下栩栩如生。用神話傳說的根基,講述自然生態的環保主題,也講文化傳承。那大地之母的女神形象宛如女媧,她的心(海洋之心)則是種良善本質的象徵,神與魔的差別只在乎於良心(更影射當前世界局勢)。電影像是《小美人魚》的對抗父權向外歷險的成長和《公主與青蛙》突破人種膚色上的另類選擇。迪士尼又ㄧ精彩佳作。
《拆彈少年》(Land of Mine)
非常好看,希區考克曾提過「只有炸彈是不恐怖的, 不知道它什麼時候爆炸才恐怖」,觀影過程是一直處在一種緊繃的高壓狀態中,不斷刺激著觀眾的神經(不知何時那顆會爆的不確定性)。霸凌式的欺辱對待,飢困交迫的生活環境,生死交關的拆彈任務,曾經受德軍侵略的一方,將歷史的恨,報復般的發洩在一群無辜男孩身上(但或許這群德軍娃娃兵也稱不上無辜,最多是樣貌很無辜),沈重地令人有點喘不過氣來。當然偶有那片刻溫柔,也是難得動人。
編導成功刻劃出一場充滿的張力的人性救贖,也不自覺地將主從關係轉化的有點父子情的味道。剪輯、攝影的精準突出,加上高顏值小鮮肉戰俘與硬漢暴烈士官長的演技大比拼,讓這歷史傷口顯得更為殘酷猙獰。
《夜行人生》(Live by Night)
充滿好萊塢對於二十年代想像的類型綜合,收賄貪警、暴力黑幫、蛇蠍美人等等,這些江湖恩怨、兒女情長的固定元素,本片就像是班艾佛列克版的《鐵面無私》,一樣是美國禁酒年代的權力遊戲,或是小班版的《豪情四海》那一心想完成卻險阻重重的賭場大夢,在利益與信仰面前沒有人是全然的善與惡,因為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只是還是沒能跟上述那些經典有相較的水準,太脫沓鬆散。
而黑幫電影喜愛著墨的父子情在片中也有了對照組,黑幫之子與警官之子,那執著近乎溺愛的表現,總是這類電影喜愛探討的題目。片中的反派其實都刻畫的很到位,例如飾演義大利老大的Remo Girone,瘋狂3K黨的Matthew Maher,囂張愚蠢的老大之子Max Casella,他們讓那腥風血雨的時代有了記憶點,反而是全片較為立體鮮明的角色標記。
《長城》(The Great Wall)
其實如果導演不是張藝謀,或許不會被罵成這樣不堪,因為它就是很商業很娛樂性的奇幻大片(至少比起一樣賣弄中國窺奇的《神鬼傳奇三》還好一些)。說實話,矯情的部分沒有比其他張藝謀作品多到哪裡去,至少特效是可看的,而且他把中國的小鮮肉、中鮮肉都找來顧顏值(反倒是唯一女角就不算好看)。電影還是他一貫樹大就是美的俗氣風格,但至少視覺壯觀。雖然故事牽強無邏輯,但你還是會覺得這是大國才拍出來的東西,其實有點佩服(這樣的資本財力)。
《52赫茲我愛你》(52 Hz I Love You)
是台灣少有的原創音樂歌舞片,蠻輕巧的浪漫小品。重點是「相信愛情」,各種的愛戀關係一次網羅。類似多線敘事的都會情愛,它或許沒有《LOVE》的流暢炫技,類似歌舞敘情的風格,也不比《天台》周董一人獨秀的才氣縱橫。但是它小心翼翼地將「純愛」這件事講的不呆板煽情,雖然過於簡單的天真爛漫,但也是勇敢正向的甜膩美好。
其實所有歌舞片的唱跳,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人的內心劇場,所以角色不需旁白也不用多說話,觀眾自然能夠知道他們的內心世界,這也是歌舞片特別之處。本片技術水準是國片的高標,尤其視覺搭景相當有水準,而且全片幾乎都是原創歌曲,這點挑戰蠻勇敢的,也是險招。《海角七號》的班底幾乎全部回歸,這點也是讓人懷念的。從海角墾丁回到現實台北的魏德聖作品,還是在夢想中打滾,再苦也不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