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1996年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25年後又再度重現大銀幕,電影《郵差》(Il Postino1994)是一部非常動人又通俗深情的作品,當年它以外語片之姿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他未被義大利提報角逐奧斯卡的外語片競賽),其實也讓不少人驚訝,但看過都知道本片絕對實至名歸。

  

電影講述小島上的知名流亡詩人聶魯達( 菲利浦諾瓦雷 Philippe Noiret)與小郵差(馬西莫特羅西 Massimo Troisi)之間真摯淡然的友誼,導演麥克瑞福Michael Radford)溫煦節制的處理,在如詩如畫的風景,配合著詩句情書,迷人樂音,有一種沁心暖意又帶點淡然惆悵的氣息。這樣文藝小品再帶點喜趣幽默的作品,從風格到形式無不討喜可親,麥克瑞福也以本片打敗李安《理性與感性》,梅爾吉勃遜《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獲得英國金項獎最佳導演實屬意外驚喜。

  

片中呈現的那種階級才氣的對比差,藉由文豪詩人的引導,不僅小郵差也能領悟文學之美,當然觀眾也藉由這樣深入淺出的呈現,與片中人一同獲得心靈上的感動,在藝術之前萬般皆平等。尤其劇情安排詩人幫忙郵差追小島上的女神,在全片舒適輕盈的節奏肌理裏,再掺入浪漫情懷來豐富,更加入政局抗議等時代氛圍做背景,讓小品格局也有飽滿厚度。

  

身兼男主角與共同編劇的馬西莫特洛伊西,在拍攝本片的身體不佳早已是當時的新聞話題,他在拍攝完本片不久即過世,剛好與片中的人生際遇恰好對照,這讓原本就帶有感傷哀愁的故事收場,有了更為複雜惆悵的真實呼應,戲如人生變成更加深沈微妙的詮釋意涵。馬西莫特洛伊西內斂的生活化演技,讓角色的羞澀單純充滿說服力,其實當年的他早已是威尼斯影帝的演技派,但片中的表演自然樸實,完全不露痕跡。

  

但本片最足以傳世的是路易斯巴卡洛夫(Luis Bacalov)充滿地中海氣息的手風琴配樂,那種輕盈悠揚,聽起來就像騎單車在鄉間吹風的舒適怡人(也是我影史最愛電影音樂前十大)。他昇華了電影的地域性與敘事氛圍,讓電影成為令人難忘的視聽饗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 Chu 的頭像
    Alan Chu

    Alan的影劇娛樂閒聊

    Alan 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