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看了《天水圍的日與夜》(The Way We Are),喜愛這部片的程度應該是每隔一陣子都會拿出來複習一下的那種,而且不管看幾次都會被感動,難怪會被譽為有史以來最佳香港電影之一。就像是許鞍華導演的所有作品一樣,有種創作者的真誠,不刻意雕琢,但是觀點明確,懂得取捨與冒險。
2008年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由鮑起靜、梁進龍、陳麗雲等共同演出。電影本身聚焦在天水圍這樣一個香港低下階層居住的新興社區。電影說實話看得出來是沒有什麼預算的低製作成本,拍攝規格也幾乎像是電視電影,但這樣反倒是給了電影一種極為寫實的紀錄片質感,恬淡靜謐的日常描繪,情感流動自然樸拙,這樣的低成本反而成為優點(本片監製是王晶,想不到吧,但也該感謝他出資力挺了)。
看得出家中男主人早逝的主角母子倆(貴姐、張家安)是相依為命的,而家族親戚反而都是生活寬裕的富康階層,雖然感情和睦,但是彼此生活上的落差還是一種明顯的對比。而編導刻意的理想化呈現(母慈子孝、街坊和氣、家庭溫馨),反而表達出一種獨特的敘事觀點,那種單親家庭、獨居老人的社會議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屬、同學、同事間各種人際關係的環環相連推展,在沒有主要事件發展的推進下,不著痕跡地逐一帶到,甚至還帶到香港近代女工勞動歷史軌跡,整個深度格局就被帶出來了。
導演許鞍華以反戲劇化的低迴風格,深刻描繪香港低下階層的點滴,用舉重若輕的手法盡顯人生在世的幽微細節,感傷卻不催淚。婉轉細膩地呈現低下階層的瑣碎細節,乍看之下全片幾乎都是餐桌吃飯(那個冬菇,還有各式蛋料理也太可口)、看電視、買報紙買菜、上學工作, 看似平淡但卻一點都不枯燥, 這真的很神奇。電影從粗茶淡飯中呈現人生況味,看似沒有什麼大事發生的人事物,卻把很多事情都講完了。
許鞍華盡顯老練的執導功力,內斂完滿,如沐春風,彷彿淬煉後的樸素無華,展現電影最純粹的動人價值,讓本片雖為小品卻有上乘風華。而且電影配樂也用的非常節制(配樂家 陳思樂),關鍵點下的恰如其分。片尾中秋團圓夜,則用了老歌吳鶯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整個懷舊溫馨,古往今來的今昔演變氛圍都給帶出來,也都是創作者的巧思。
演員部分,梁進龍的質樸帥氣、陳麗雲的孤寂老嫗都恰如其分,但最出色的就是飾演女主角貴姐的鮑起靜,她的表演看來極為平淡,其實最費心思,生活化的收斂演技,不用戲劇化的起伏安排,就能有飽滿的戲感,但一場丟牛仔褲的戲,那種情緒突然上來又壓下去的表演,非常厲害。而鮑起靜與鄰居婆婆一起去見女婿卻失望而歸的搭車橋段,更是精彩好戲,婆婆的惆悵落寞、鮑姐的關懷貼心,在輕巧靈動的吉他音樂點綴下,頓時氣韻充盈,動人至極。
該片得到當年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四項大獎,只是很可惜的當年金馬獎的比賽規則是「徵件規格規定藥35mm拷貝才能參賽」而《天》片為數位拍攝的錄像作品,也沒有多餘時間預算再轉沖膠卷拷貝來報名獎項,不然當年的金馬獎得獎名單肯定會改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