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arbie 芭比》電影講的就是如何從虛幻走向真實的奇幻成長,導演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用盡一切天馬行空的想法,將這個女性成長的作品,藉由「芭比」這個經典玩具,賦予更豐富多元,也接近當代觀點的創作。粉紅泡泡,繽紛夢幻,諷刺諧趣,甚至還有反身性的層次。

  

電影類型有點像是真實與虛幻交錯影響的《歡樂谷》(Pleasantville)、遊戲世界人物產生覺醒的《脫稿玩家》(Free Guy)、兒時童年玩具的擬人性的《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影射現實的童話世界的《鬼靈精》(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當然還有大家都會聯想到的《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等的作品風貌,編導葛莉塔潔薇賦予這部原創題材更加個人化且獨特自我觀點的色彩。

  

光是開場致敬《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與《絕地50呎女巨人》(Attack of the 50 Ft. Woman)就令人拍案叫絕,它呈現一種「芭比」這個玩具的誕生說如何劃時代意義的產物,女孩們的玩具自此走向一個全新的紀元。而這個完美外型、完美設定的產物真的能給予女孩們更多的啟發嗎?

  

片中Ariana Greenblatt飾演的少女角色,一連串批判「芭比」的言論,引經據典,幾乎讓人懷疑出品商之一的美泰兒是否真的如此自嘲,但其實這些原罪也像是這個數十年的玩具急欲掙脫的枷鎖。這個完美形象人設的產物,給予大眾是對於美好想像的希望投射,還是真如片中所言,成為大眾對於自身不完美的自卑抑鬱。

  

電影讓女主角瑪格羅比從宛如玩具模型般的完美烏托邦,那種飄飄然的奇想虛浮,在開始有了自覺後「落地真實」,不在能直接飄到地面,甚至也不能再墊腳,這個完美芭比開始走向成「人」的階段。片中那些玩具世界多女孩都叫「芭比」,男生幾乎都叫「肯尼」,這樣去個人標籤化的物件,少了個人內心成分,模糊化自我性格,成為少了靈魂人性的工業化商品。

  

但這樣也讓片中的這些角色的自我追尋有了意義與理由,因為當你會去思考「我是誰」,以及更多現實人生複雜問題時,你就不再是單純辦家家酒的孩子,這些「玩具」陪伴著人們生活成長,而人們也藉由這些「玩具」成為人生成長的心靈寄託。

  

女孩們學習如何成為照護他者的女性,而女性也在其中找到認同依靠。那段插入世間各種母女情的快速剪輯,才那麼有情感煽動力。就像是片中所說的「你想成為誰,不用任何人的允許」,就連芭比本尊都不例外,本片實在是金句連發。

  

而電影實在是有很多彩蛋,例如芭比來到真實世界遇到了在海灘長椅上的老婦人,她原本的世界沒有老、死的概念,這樣的白髮蒼蒼的模樣,她卻忍不住驚嘆「你好美」。而這位老婦其實是曾獲兩座奧斯卡獎,高齡92歲的傳奇服裝大師安羅斯(Ann Roth)。本片的旁白更找來奧斯卡影后海倫米蘭(Helen Mirren)。

  

《芭比》在片中不只批判父權,更批判現實世界依然保守,它提倡女權,它更期望的是給予兩性交流溝通的平衡,電影先是故意自我嘲弄,再跟你闡述最終目的的這招,的確高明。儘管那些喧鬧惡搞、誇張嘲弄,刻意到有稍微那麼一點說教,不是人人都對味共感,但葛莉塔潔薇的這部《芭比》絕對不是只有玩具IP改編這麼簡單。

 

Barbie the Movie 華納兄弟台灣 Margot Robbie  Ryan Goslin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葛莉塔潔薇 瑪格羅比
    全站熱搜

    Alan 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